10月24日,在这个让无数程序员纠结的日子里,由西安市政府主办,中软国际执行举办的“全球程序员节”在西安正式开幕。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城市,西安承办全球程序员节显然有更多的实际目的。但对于参会的众多嘉宾和观众来说,关注未来是最核心的主题。

   程序员的“野心”
 
  在今天,程序员可以说是科技含量十足的技术工种。虽然伟人说过,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,但实际的推广也只是计算机程序的使用。真正走入程序员行业的人还是少数,甚至在社会上对程序员有一些刻板印象——比如宅,不懂情趣等。
 
  在10月24日全球程序员节的主会场上,来自各个领域的嘉宾却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,程序员的世界是充满活力与激情的,程序员的情趣,都隐含在数字世界之中。
 
  计算机专家梅宏院士的演讲主题《软件定义世界》,就很好的阐述了程序员的“野心”。在未来的世界中,没有什么不可以编程。就如本次全球程序员节的主题:数字世界,码动未来。


 
 
梅宏院士
 
  梅宏院士畅想,在未来万物皆可互联,一切皆可编程。编程可以进入所有领域,不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工具。
 
  而真的要做到这一步,我们要做的就不仅仅是“计算机普及从娃娃抓起”,而是“编程普及从娃娃抓起”,只有这个世界上所有解决问题的人都具备编程能力,才能实现用软件解决问题。
 
  然而这对今天的中国来说,是极大的挑战。
 
  还“不错”的中国软件产业
 
  就在今年下半年,因为一连串的事件,掀起了全民讨论中国缺“芯”问题的热潮。相比之下,对于中国软件行业的发展,业内和观察者的看法是“不错”。
 
  根据中软国际CEO陈宇红博士介绍,近年来,中国软件产业以每年1万亿的规模高速增长。至2017年,全国软件业务收入已经达到了5.5万亿元人民币。
 
  在产业方面,中国共有3.5万家软件企业,其中收入过百亿的龙头企业有17家。软件行业从业人员586万人,就是不到600万的程序员创造了5.5万亿的产业收入。
 
  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教授也表示,中国数字化经济目前也进步迅速。据权威数字经济报告统计,中国数字经济比重已经占据到GDP的26%-30%。
 
  无论从产业端、还是从消费端看,中国软件产业确实发展的“不错”。
 
  “不错”背后的发展隐忧
 
  但在看似繁荣的产业背景之下,软件能力的缺失、行业重视程度不够,是中国IT产业除了缺“芯”之外的另一个致命隐忧。
 
  在核心软件领域,尤其是操作系统、工业软件等方面,中国几乎完全依赖进口。操作系统的情况众所周知,而在工业软件方面,据统计每年中国为购买进口工业软件的费用——包括注册费、版权费、续租费等——在百亿美元之上。
 
 陈宇红博士亦提供一组数据。2017年,全国GDP排名前50的城市在信息服务方面的投资共有300亿元人民币左右。
 
300亿看起来很多,但对比起这50个GDP排名靠前城市的公共总支出——6.5万亿来说,仅占0.5%。
 
与其对应的,经过对这些城市软件服务企业的调研发现,超过一半的企业人数不到50人,只有12%的企业人数在200人以上。这就注定了软件产业在地方经济中带动力有限,难以成为发展的驱动力。
 
而造成这一切的,一部分是长久以来中国企业发展痼疾,比如资源与能力的不匹配,上级政策朝令夕改等。还有一部分则是中国工业软件设计人才的缺乏。向上追溯,就是真正肯进入程序员行业的人数量上的缺乏。
 
人人编程
 
  如果说,企业发展问题是整个国家系统环境问题,仅靠软件行业的呼吁无法解决。但编程人才的培养,却可以早日提上日程。
 
  在本次全球程序员大会上,主办方还邀请到了全球年龄最大的程序员——现年83岁的若宫正子女士。若宫正子女士在演讲中,展现了日本目前广泛而良好的编程学习氛围。日本官方、民间均有大量面对儿童、青少年,以及老年人的编程培训机构。
 
  而这在很多发达国家,已经属于常态。日本早在2012年就已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编程教育;英国2014年新教育大纲规定编程为5-16岁学生的必修课;法国把编程纳入了初等义务教育的选修课程;北欧一些国家,如芬兰、爱沙尼亚等国家,也把编程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义务教育学科来学习。
 
  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丹·葛西亚教授,同样在会场为在场观众带来了关于快乐编程的普及理念,讲述了美国“全民计算机教育”的行动和成果。


 
 
丹·葛西亚教授
 
  相比之下,中国的计算机教育起步要晚的多,普及程度相差甚远。
 
  2017年8月,国务院印发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,指出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,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、逐步推广编程教育。但是从规划,到实施,到取得有效的成果,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,有无法预计的困难要克服。
 
  我们需要更多“解放号”
 
  或许我们起步稍晚,但从政府到民间都在努力。此次全球程序员会议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“解放号”编程大赛颁奖仪式。
 
  “解放号”是中软国际于三年前建设的一个开放式互联网编程平台。在这里,每一程序员都可以拥有自己发挥的空间。同时,每一个人也可以在这里成为一个程序员。
  
  经过三年发展,“解放号”平台上已经聚集了30万会员,他们可能来自各行各业,因为各种目的聚集在“解放号”平台上。但如今,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:编程者。
 
  在中软国际来讲,是希望“解放号”成为一个将供应商、采购方、程序员组织起来的生态体系,尽可能的提升开发效率,减少沟通损耗。
 
  而对于每一个编程者来说,“解放号”无疑是一个人生的舞台。若宫正子女士也表示,通过向“解放号”平台求助,顺利解决她关于智能家居的设想。
 
  “解放号”发展至今,已经不仅仅是中软国际的“解放号”,更是中国程序员的“解放号”。可以肯定,未来将有更多的“解放号”平台,并在实现“软件定义世界”这一目标中发挥重大的作用。
 
  程序员的消失
 
  虽然离“软件定义世界”的时代还远,普及编程也是需要一步步去实现,但不影响我们畅想一下那一天的到来。
 
  众所周知,工种名称带“员”的,都很有技术含量。比如飞行员,宇航员,运动员……这其中,当然也包括程序员。
 
  不过,对过去时代有些印象的朋友,可能还记得这样的称呼“司机员”、“话务员”等。这些工种,已经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逐步消失。
 
  司机自然还需要,但汽车普及,人人几乎都是司机。话务员则彻底消失,如果说和话务员最接近的职位,反倒是今天的主角:程序员。就如当初的话务员一样,为世界搭建互联互通的通信网络。
 
  当人人学会编程,掌握了编程能力,那么程序员无疑会遇到和“司机员”一样的境遇:当每一个人都是程序员,也就再无程序员这一行业。
 
  当然,以编程为专业的人群会依旧存在,就如公交司机、地铁司机一样。不过他们的称呼可能会出现变化,而且越来越专精于解决特定领域的基础或者深入问题。
 
  这样的程序员与今天的程序员已经完全不同,不是简单的技术工种,更类似于进行科技研究的科研人员,他们的称呼,也将从“程序员”正式进化为“工程师”。
 
  从2017年开始,西安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“全球程序员节”。这是全球程序员节的节日,更是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,中国政府对程序员这一群体,对编程这一行业的重视。或许在未来某一天,10月24日不再是“全球程序员节”,而是全民的节日。